案例中心:目前,国内商学院之间的竞争已经进入了同质化、白热化阶段,对此,我们人大商学院在战略上有什么考虑?具体到案例的开发、应用和案例研究方面,您有什么想法?
毛基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是一个我们必须想清楚和回答好的问题。首先,从国际商学院发展的演变和现状来看,一流商学院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我们现在看美国、欧洲这些最好的商学院都有自己的特色,差异化非常显著。从这个角度来说,差异化也是人大商学院未来发展必须要选择的战略路径。
但是成功的差异化必须是基于资源的差异化。为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我们有什么独特的资源。首先,从学校层面来看,人民大学是国家人文社科重镇,在教育部学科评定中有九个一级学科位列全国第一名,这是非常强的优势。所以我们的差异化首先要依托于学校人文社科的优势底蕴,把它渗透到我们课程设置、项目设置上,进一步明确这个优势。第二,基于学院资源的差异化。我们学院最大的资源就是我们的师资,人大商学院师资的特色在于有一批长期接近国内管理实践的老师。我们的老师离企业很近,形成很强的实践性,是我们学院最大的资源特色,我们的差异化离不开这个。而案例是用好我们现有师资优势的一个很好的工具。因为我们老师和企业关系紧密,有非常丰富的实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企业实践提升成案例,形成可复制的实践知识,形成能够放到教学项目中去的内容,就可以实现差异化。总之,最重要的差异化就是这两个方面——基于学校资源和学院实际资源的差异化。
关于案例的开发、应用和研究方面,应该说,学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有了一定的基础。首先,多年来我们持续地派老师去哈佛商学院接受培训,学习怎样开发案例和应用案例,已经形成一定的积累;第二,在学术上,我们过去七年一直在做国内案例研究的引领工作,积累了相当的案例研究基础。案例研究跟案例教学有直接的联系,了解如何开发研究型案例,我们很容易就能把企业调研的成果写出高水平的教学案例。因此,这方面我们是有基础的。第一在方法论上我们培训过老师怎样使用案例、怎样开发案例;另外,我们做研究案例形成了品牌、形成了基础,这些都是其他学校没有的,甚至国内很多我们的竞争者——其他一流商学院也不具备。这就是我们做案例教学的资源基础。总之,建立基于案例的差异化是在市场中进行有效竞争的需要,但是要求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尤其是我们现在的课堂要面对80后、90后的学生,也要应对互联网、MOOC大规模在线课程这些新的发展趋势,因此教学方式必须改变。传统的、老一套的、照本宣科的、以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不能适应现在学生需求和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全面考虑这些需求和我们自身供给方面的优势,我们认为:强化案例教学是特别提升我们教学质量、提升我们品牌、发挥我们优势一个重要的方向。
案例中心:据了解,最近在学院两次国际顾问委员会的会议上,委员们都提出应当强化案例开发和案例教学,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毛基业:是的。我院国际顾问委员会的委员们也很关心案例工作,也希望我们将案例教学做成差异化。当然,他们主要是从机会的角度看的,因为国外商学院、学员、企业界和社会都对中国这些年的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非常关注。中国经验、中国模式到底是什么,国外了解特别少,只有一些二手,甚至三手资料,没有特别成系统的、高水平的案例。委员们觉得我们要做有国际贡献、国际视野、国际影响力的商学院,这是特别好的机会,因为还没人做这个事情。如果我们把这个事情做起来了就有可能为国际管理学界、国际商科教育做出很大贡献。从填补空白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一步一步先把国内案例做出来,有适合拿到海外交流的,我们就要加强英文翻译,把这些案例推出去,要抓住机遇。
案例中心:案例开发、应用和研究等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全体教师的支持,但是教师们都非常繁忙。如何激发教师队伍从事案例开发和案例研究的积极性?
毛基业:为了最终形成每个教师都能自觉参与的氛围,首先是要靠制度建设,在激励机制上下功夫。所以从这学期开始,学院要全面梳理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资格认定的现有体系,全方位地加进和教学案例开发、案例教学认定相关的制度。比如说,职称评定,原来评教授、副教授每年有一个教学考核作为参评的门槛,现在要进一步调整,要加上案例开发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如果要评正教授,但是从来没有开发过案例,在我们这样一个强调案例差异化的组织里,恐怕不允许。当然可能会有一个过渡期,但是未来两年、三年后,再想评个教授、副教授,相应的案例教学和案例开发上就会有要求。此外还有学术资质,特别专业资质认定,也会很强调案例开发和案例应用。教师们开发出来的优秀案例,包括入选案例库的、获奖的,应该会等同于一定级别的研究成果,我们会首先从制度上去保证。当然还要有奖惩,在各个学位项目层面要有一些硬性要求,MBA、MPAcc、EMBA课堂案例的使用情况要记录考核,课程组也要形成约束。另一方面,老师们确实很忙,我们要想办法给老师提供方便,要让老师发现新案例、选择新案例、使用新案例更简单。所以,案例中心成立的任务就是做好案例推广工作,做好案例支持工作,降低老师发现、学习、采纳新案例的成本。课程组的机制也要做计划。简单讲,就是要建立一个制度环境,我们要全员开发案例、全员使用案例,甚至将来我们的硕博连读的学生也要参加案例开发,国外好的学院都有这样的实践。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也能继承我们理论联系实践的传统,在做正式论文之前也有机会去参加企业调研和案例写作。
简而言之,第一要形成制度环境,第二要方便老师,降低老师的学习成本和使用成本,最终形成这种制度环境。最理想化是能形成一个全员开发案例和使用案例的组织文化。先是制度,第二步形成文化,最后甚至像宗教一样,大家都认同这是最适合我们教学、最适合我们发展,能够和我们学院资源特色结合最紧密的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形成这种文化,就能够保证案例工作实实在在的开展。
案例中心:您认为目前学院的案例工作还存在哪些不足?是否有相应的对策?
毛基业:我们之前是开发出一些案例,但是使用情况不是特别好,案例的开发和教学使用实际上有一点脱节。希望通过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把两个整合到一起。以往,有些老师用案例用得少,一个可能不重视案例教学,另一个,可能确实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的案例供给确实不足。这几年在案例的供给层面上,其实已经有相当大的改观,如全国MBA教指委组织的已经连续四年组织了百友案例大赛、我们学院每年都有获奖的案例,这些获奖案例我们都可以使用,算起来也有四百篇了,每个领域——财务、会计、信息化、人力资源——都可能有十几篇案例,已经有一定的选择余地。我们学院教师们开发的也有70多个,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给的问题。当然,我们的案例库规模还需要提升,需要至少两百个自有案例才能形成一个数量保证,目前只是初步能够有所选择。但是对老师们讲,应该说,没有理由在教学中不使用案例。
接下来我们怎样帮助老师开发更多的案例呢?现在案例中心也想了很多方法:比如要有专职的研究员去帮我们写,降低老师开发成本——你去调研好了,研究员来帮你写作;还要做好推送的工作,以各种形式——手机快讯、电子通讯等。我们还要求要配套:已经开发的案例的要更新,更新完了还要在全院推送,开放给全院的教师,让大家学习如何使用这些案例。我们也会在考核教师开发案例的情况,首先是你开发多少案例,重点是考察你写没写过;未来再过三、五年,条件成熟后,我们还会考察你写的案例采纳情况怎么样,有人写了三个案例只有自己用,和有人只写了一个案例却被很多门课使用也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现在考察论文一样,先考察是不是SSCI,再下一步我们考察引用情况怎么样,光有入刊率可能还不够,还要看你使用情况。再往后呢,可能更精细化管理了,使用的好的给奖励,将来如果这个案例对外发布,卖到其他商学院去了——当然眼前我们还是筑巢引凤、放水养鱼,还没有像哈佛那样考虑赚很多钱——如果走到那一步,可以考虑这个钱都倾斜给老师,鼓励老师能够写好案例,能够拿出去甚至占领国内市场,这是我们特别乐见的。总之,我们要一步一步地做,刚开始总体原则就是要方便老师采纳,让老师知道“哪些方面的新案例出来了,上学期用了哪些案例这学期又有新案例出来了“;知道哈佛商学院有些案例翻译成中文了,我们中心的老师、我们的研究员主动去了解,适合的我们会想办法推送给大家,这样的话就能够降低刚才说的发现成本、采纳成本,更多老师主动去用,确实感受到案例教学的好处,确实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而且我们讲课也会更生动。这一点与我们现在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沟通能力等也是相匹配的。总之,用案例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最合适的方式,纯粹靠灌输,除了给了知识,很难去真正培养这些能力,这些跟我们国际认证的要求也是一脉相承的。
案例中心:目前学院各个专业学位项目和课程组都在案例开发和案例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何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案例开发和案例应用工作中来?他们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毛基业:简而言之,他们应该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需求方的角色,起到拉动作用。我们成立案例中心,我们制定相应政策,这些都是单方面供给,便于教师采纳,降低采纳成本、学习成本,但真正产生需求,真正去落实和监督实施情况还是靠项目。所以,希望各个项目中心主任要配合。比如某些项目一直有要求,上课必须要用多少案例,但真正用得怎么样呢?目前可能只是一条纸面上的要求而已,还需要去把它落实。现在要求提交教学大纲的时候要附上你计划要用的案例,而不是你承诺你要用五个案例就完了。希望你既然承诺要用这五个案例,你也花了功夫找到这五个案例了,那就真正拿到课堂去用起来。这个工作要靠各个项目来做。还有一个工作就是课程组的工作,课程组主要是由各个项目来设定必修课程来推动的。这些课程组既要有案例中心的工作还有各个项目中心的事情。所以,把案例中心和课程组结合起来,案例中心这边推动,课程组那边拉动,推和拉一起形成制度环境,来激励大家都主动去用案例。
案例中心:您提到过案例是今年重点工作之一,请问您希望今年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有什么具体的规划?
毛基业:我们确实希望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做一个大的转型,案例工作是我们的一个战略性的方向。既然是战略性的方向,当然不能指望一蹴而就,而是必须要有长远的规划。前一阶段学院案例中心做的事情就是制定案例中心的发展战略,目前这个战略应该制定得差不多了,有机会在院务会上、在全院大会上向大家报告我们的战略。有了战略目标,有了具体的评价指标,作为一个长远的工作,我们还需要制定出来相应的行动计划,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地踏踏实实地走。第一步,希望这学期能够大部分或者全部完成,就是把相应的制度梳理一遍,包括刚才谈到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资格认定等;第二步是对案例中心已经入库及之后入库的案例进行更新。第三步就是拓展案例的发表途径。现在案例中心有一些创新性的想法,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已经想到了帮老师开拓一些案例发表的渠道,这一点不仅对老师们教学有帮助,将来在绩效考核上对老师们也有帮助。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些创新性的想法,一方面我们要借鉴国外优秀的案例库,像哈佛、毅伟这样的特别成熟、真正作成国外品牌的的商学院、案例用得特别好的商学院的经验。另一方面,我们也知道,管理上一切海外的经验都不能照搬的。所以我们也考虑到现在我们学员的特色、学员的情况——我们很多在职项目学员的时间成本等等。往往哈佛这种动辄十多页的案例,让学生事先阅读好,花一两天功夫小组准备,然后再到课堂讨论,全方位的、自下而上的、归纳式的学习,可能全方位的照搬还不行。所以,面对我们现在的教学需求,可能要有一些相对小一些的、压缩版的案例,这个工作我们也在试着进行。如果证明行之有效的话,我们将来的案例开发不仅需要有完整版,还要有压缩版,甚至系列压缩版,方便老师拿出一页来当堂给学生用,也许开发成ABC系列的,一堂课用两个、三个的,下节课再用一个……这些案例学生就可以当场阅读,这样或许更适合我们的国情。经过这个过程和过渡,过了一定的门槛之后,案例学习慢慢形成文化了,学生也知道了学习的方式就是要学案例,他也会主动事先去预习了。到时他会发现,如果事先不做预习、不提前阅读,学习效果确实很受影响,因为相当一部分学习成果都是大家一起归纳的,而不是由老师给你准备好的。这样,过一个阶段之后,他就会感受到我们品牌、组织的力量。所有的课都这么做,学生们也容易上轨道了,他也会更适应了。万事开头难,我们会尽可能把这个门槛降低,方便老师、学生们来一点点适应。我相信这个可能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但我们觉得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也是一件正确的事,那么我们就会不惜成本、不惜资源从制度建设、激励机制等最根本的问题上来启动。案例教学和案例开发是一个战略性的、必要的组织变革、思维方式变革、教学方式变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总要开始。
关于跟案例工作相关的其他的工作规划和想法,学院工作整体的重点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我们是研究型大学,又是国内排名第一的一级学科,所以学科建设很重要。我们会想办法从师资招聘、开发、培养等全方位地加强学科建设。关于案例,将来我们还有一个分类管理—可以分为科研教学型和教学为主型,这样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学科建设也会想案例开发在我们这儿起什么作用。如果把好的案例、获奖的案例作为学术成果来认可,学科建设方面也会重视案例。另一方面,现在我们市场压力还是蛮大的,所以我们也要做好我们的教学项目。学院工作的另外一个重点就是我们所有的项目要在市场上叫得响、排名要跟我们学院的地位相称,目前还不尽然。将来我们的教学项目还要做大的设计,重新做顶层设计、项目重新定位。我知道有些项目现在已经在做特别大的顶层设计,从招生到教学的差异化。项目也要体现差异化,那么案例教学很自然也是差异化的方向和我们将来的特色。因此,从我们学院重点工作这两个大的方面讲,一个是学科建设,一个是我们教学项目的发展,案例都能够起到比较重要的支撑作用,所以这块儿是跟学院其他的战略规划,工作重点都是息息相关的。
案例中心:目前国内外的很多同行在案例工作中都有长足的进步,对此我们有什么考虑?您对学院案例工作未来5年的发展有什么期望?
毛基业:我觉得中心已经做了很多,进展超乎预料。说实话,我们做的这个工作,花了大投入。要做好这样一件事情挺不容易,一个我们当然要有理念,另一个其实还是要学习行业最佳实践,看标杆。做得最好的标杆我们知道有哈佛、毅伟,国内我们也认可我们同行里有做得很好的:比如案例开发,中欧有它的特色,特别是英文案例,在国内现在没有第二家。英文案例开发他们确实有成熟的经验,他们已经有案例研究员在做,它库里可能有几百个案例了。这些成熟的经验——该用的网络平台,该用的激励机制,我们确实需要学习,人家已经消化吸收过一遍了,特别是同在亚洲本土。我还知道我们EMBA项目在跟台大合作,台大它的交流平台有人牵头,在整个台湾地区共享,一起分享、一起联合开发做的不错。所以,我们是需要学习。我们该主动到那边拜访的、该去跟人家合作的、该去虚心请教的,我相信人家也会乐意跟我们分享。另外考虑我们的情况,要把我们的优势发挥出来。比如大连理工,它是依靠着全国MBA教指委这个尚方宝剑或者说是号召力,确实是给案例的普及,做了不少工作,做了很大的投入,确实给全国高校提供了一些可选、可用的教学案例。但我想各有利弊,它这种机制未必会像我们这样能够直接跟自身教学项目的整改、教学项目创新,跟学院差异化战略挂钩,至少现在还没有。这是我们的机会,如果我们尽快做成,三五年之内,利用我们现有的资源和优势,确实能够把握机遇,形成全院共识,这样我们有可能很快取得突破性的成绩。在案例方面,若干年之内,形成我们的领先地位。在国内独树一帜——对内我们的定位是我们是案例开发、案例教学做得最全面、最彻底、最深入的,案例教学能够形成差异化的商学院;对外我们真正成为中国本土实践案例最大的一个开发基地和供应基地,用五到十年真正提升国际影响力、国际可识度。当然,形成影响力最重要的不是供应的数量,而是质量。我们一年哪怕贡献十个、二十个特别好的中国本土的、英文的、高质量的,能有启发性的、能够使用到国外MBA课堂上去的案例,就可以产生很大的影响力。再乐观点儿说,五到十年之后国内外主流商学院都一定要使用我们人大商学院开发的案例来教授MBA、EMBA主干课程,这样我们的国际影响力就已经非常大了,这是光有几篇国际顶级期刊做不到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案例工作确实是非常有意义的。最后能做到什么样子,就要靠我们全院的师生形成共识,一步一步形成制度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