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中午,由中国社会科学案例中心和商学院案例中心合办的案例工作坊顺利举行,来自国内各院校的240多位与会者在线出席,关注并喜爱案例开发工作的老师同学们共同参与了工作坊的分享交流。主讲嘉宾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刘素教授,带来《毅伟案例写作中的匠人匠心》的主题演讲,她从毅伟案例的定义、类型、评价标准、开发过程等各方面展开剖析,结合了自己在案例工作过程中的长期坚持和努力经历,与参会的老师同学共勉。
刘素老师的主题分享从毅伟对案例的定义出发,强调情景决策,90%以上源于现场调研,须经过企业/组织授权许可,案例内容可随教学目的改变而变化。以企业收购的例子来说明“企业无处无时不是案例”。对毅伟主要的两大类案例:基于访谈VS公开资料为基础的案例,她从准备的难易程度、可能侧重的选题、学生从中洞察管理、市场反应、法律风险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毅伟案例教学法所培养的技能清单,即教学手册中体现的希望学生可以达成的能力点有:定量定性分析技能、决策技能、应用技能、口头沟通技能、时间管理能力、人际社交能力、创新能力、书面沟通能力等;通过技能清单反推案例写作中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刘老师将一个案例写作细分为,选题到发表、更新三个阶段,并区分不同阶段的相关要点。具体到写作过程,刘老师建议站在案例使用者的立场,去思考使用者想从本案例中获得什么,这样可以帮助确定案例的篇幅、行文风格、适用课程、决策聚焦点、时效性、冲突性等方面的内容。刘老师接下来分享了Paul W. Beamish教授提炼的不能被毅伟接受的案例的致命伤,以及受到市场欢迎的案例的相通点,并以晋江文学城为例做类比,来分析说明对案例的评价标准。
刘素老师以工匠精神分享和自己在过程中的不懈坚持努力作为结尾,她的坦率真诚,对案例写作背后心路历程的剖析、对案例的笃定执着以及发自内心的热爱引起与会者共鸣。最后,老师们围绕企业授权的获得、案例冲突点设计、上市公司案例的开发,对公开数据的标注引用等具体问题进行了交流,本次在线工作坊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