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我们之前介绍过的,微案例的问题比较聚焦,正文篇幅比较小,非常适合学生随堂阅读,既能保障管理案例的时效性,又可以提升课堂使用效率和聚焦特定教学知识点。为了让老师们更好地了解、参与开发并实际运用教学微案例,3月13日中午商学院管理案例与教学创新工作坊邀请到第九届百优微案例获奖项目《零分贝:社会创业型企业的盈利之路》的第一作者许艳芳老师,《虽千万人,吾往矣——“老爸评测”良币驱逐劣币之路》的第一作者王强老师,前来分享两篇获奖微案例的创作开发与教学运用体会。
许艳芳老师首先重点分享了微案例开发前的准备工作,如何找企业,如何访谈,如何写初稿,勾勒出零分贝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 “扶贫”信息网络平台,助力“精准扶贫”,进而如何寻找合适的盈利模式以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故事场景。通过对微案例开发2个关键环节的提炼,提出找到一个和案例企业最适合最匹配的理论至关重要,它既是写作案例正文的基本线索,也是写作教学手册的依据。通过深挖案例,找到案例的独特之处、困境之处,结合零分贝的案例开发,许老师分享了她如何步步推演,得出以社会创业的盈利模式作为主要理论,以社会创业与商业创业差异、社会价值创造模式为辅助理论的全过程。找到理论后,确定三魂,即零分贝案例的适用课程、适用对象和教学目的。下一步围绕正文的写作,她紧扣精简原则,行文注重加强代入感,突出场景化描述,增加正文的可读性。就三魂七魄来分享教学手册的写作,非常细致地分析每一个模块具体写作内容的梳理确定。最后,许老师分享了几点个人体会:“理论不要多、问题要适当、多用图和表、平台很重要”,给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带来一次充实饱满的分享体验。
王强老师生动有趣地介绍了老爸评测这个有趣的案例故事,向大家抛出了“你该怎么办?”的问题,分3个方面展开这个微案例的分享:“点、功、论”。王老师强调在微案例写作中,戏剧化冲突的展现对于案例的成功与否十分重要,就教学案例而言故事情节的展现和背面对应的理论机理是重要的“点”。“功”即下功夫,在背景调查、调研提纲的准备方面要不遗余力下苦工,各方面的信息和不同评论都要收集分析,在现场访谈中面对面的感受和判断,有价值信息的提取等都是对案例开发团队的考验。“论”指理论,王老师赞同许老师提出的要么前沿要么经典的理论选择观点,再次强调匹配性,不能硬靠。在谈到参加百优评选的体会时,王强老师提到评审有一套模板和标准,所以手册的撰写要确保启发思考题、理论知识点的聚焦,行文符合格式规范。而正文则受限于3500字篇幅,因此每一句话都要精确凝练,十分考验文字功底,最后他也强调了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团队协作互相启发的重要性。
来自商学院、经济学院、公管学院、研究生院、青岛大学商学院的老师同学们参与了本次工作坊的讨论交流,在两位老师分享结束后,大家积极参与了问答互动,对微案例这一案例形式越辩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