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中午,第3期案例工作坊如约而至,由商学院企业管理系王凤彬教授带来《持续跟踪 厚积“后发”——谈研华大陆区案例研究及体会》主题分享。

王老师从《庄子》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说起,从方法论上、本体论上及认识论上解析了庖丁解牛对研究工作的启示。王老师通过这则典故来比拟研究工作执行过程和实践意义:将具象化描述即操作过程作为起点,总结属性形态之象,得其要领,寻觅本质本原之象,进而探索规律之象;通过庖丁的行动知识及其习得过程,来分享企业访谈的深度和历时性的必要性重要性。
王老师接下来分享了自己及团队自2010年开始长期跟进的案例企业——研华科技的总体情况,并介绍了如何通过多次访谈、跟踪捕捉到涌现出来的研究机会,进而收获阶段性成果。网络经济的发展及向工业品领域的渗透催生了传统制造商的转型,研华科技利用线上(Online)工具改进业务手段和运作模式,于是线上线下一种新的组织内部冲突产生了。在对研华大陆区的持续跟踪过程中,王老师团队逐步聚焦到了这种新型的冲突,并对研究问题反复进行识别与再界定,最终得以理清。2018年1月,王老师的案例研究论文《“竞争”还是“合作”:组织中局部功能替代性部门间冲突的动态演进——基于研华大陆区线上业务的纵向案例研究》获得了第七届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奖——“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奖”。王老师生动地阐述这篇获奖论文的创作和修改过程:研究问题的提出、对所提出问题的解答、如何探索匹配的理论工具、论文最终所做的理论贡献——将社会互依论有关冲突主体间相依性的认识由价值创造后的利益分配环节延伸到价值创造环节,该研究结论的可推广性和管理启示等等。
最后,王老师以自己多年来在案例研究尝试中的几点体会作为工作坊的总结,即:始终抱有对有趣奇异现象的好奇心,养成视野的开放性与理论的敏感性,保持思维的可塑性与研究工作的持久性,形象图像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选用合适的推理方式与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分享。这些经验体会对于青年教师和博士生展开案例研究工作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