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5月1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科研处、中国社会科学案例中心、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委员会主办,法学院承办的第二届中国社会科学案例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顺利召开。出席论坛的有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伊志宏教授,全国法律专业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司法部司法考试司副局级巡视员王红女士,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求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李继华处长,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许光建教授,法学院副院长时延安教授,法学院副院长杨东教授,商学院副院长、案例中心执行副主任宋华教授,研究生院、科研处和案例中心相关领导,部分学院的案例中心主任、教师代表,以及来自全国十多所兄弟院校的教师等。
论坛开幕式由研究生院副院长宋远方教授主持,伊志宏副校长首先致开幕词。伊志宏副校长首先对各主协办单位、参会师生和实务界人士共同努力促成了第二届中国社会科学案例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衷心的感谢。这次论坛有很多外地高校的老师来参加说明了这个开创性的论坛非常有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在2012年在全国率先成立中国社会科学案例中心,致力于推动跨学科案例研究和开发。人大成立这个中心的宗旨,一是推动跨学科的案例研究,二是推动跨学科的教学案例开发,三是从学校层面,在研究生院等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推进人大各专业学位的案例教学。这些都是探索性的工作。几年来中心密切关注国际知名商学院案例研究和教学的最新动态,结合我们实际,将一些传统案例教学方法和探索出的一些新的案例教学模式推广到各学院、各专业和各层次的教学中;同时中心也配合科研处、研究生院等,对教师们的尤其是跨学科的案例开发和教学进行大力度的支持,力推学校的教学创新。但是仍然有很多未知的问题有待我们去探索和解答,中国社会科学案例论坛恰好为我们提供了共同探讨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契机,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能为我国的案例、尤其是跨学科案例的研究和教学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王红副秘书长在主旨演讲中指出,案例教学已经成为法律硕士教学重要的方式。为推动法律硕士教学案例建设,全国法硕教指委做了很多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括:制定中国专业教育学位法律硕士分中心建设规划方案;二是设立了专门的课题,委托研究项目进行案例库建设和推广;三是科学设计法律学科案例编写的板块;四是积极开展了培训工作;五是有组织推进案例库建设。王红副秘书长认为几乎每个法学案例都会涉及到跨学科的问题,跨学科案例对法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影响很大。教育部对有专业学位教育的学校进行评估时,评估指标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案例库建设,所以希望法律硕士培养单位充分重视案例教学和案例库建设,发挥主观能动性,并积极与其他学科合作,多开发有意义的跨学科案例,做到真正有利于法硕的教育和培养。
吴晓求教授在主旨演讲中指出,高校在培养大量科学研究人才的同时,也必须要培养能够很好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因此专业学位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专业学位类别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基于社会需求进行更科学合理的设置。在实际教育中,高校要把专业学位教育和学术型学位教育一视同仁,但是培养方式和教学模式上应各有侧重。专业学位教育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是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做好案例教学工作有两个最重要的前提,一是案例库建设,除了采用国外比较成熟的案例,更应该从制度上大力激励老师开发优秀的本土案例。二是案例教学师资的培养。我们高校师资一直以来更擅长讲逻辑演绎、讲理论模型,但是对现实缺乏了解,因此对案例教学显得力不从心。要想克服这个问题,首先教师要从理念上摒弃理论教学很光荣、专业教学略低一等的观念,尽快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紧密跟踪社会现实,多参加案例教学培训和交流,努力提高案例教学能力。
韩大元教授在主旨演讲中指出,虽然法学院早就开始重视案例,但对跨学科案例关注还很少。这次论坛促进了我们去思考法学如何进行跨一级学科和跨二级学科之间的沟通与对话。案例对社会科学、尤其是法学而言,就如同实验,将理论原理、概念和思想在实践中检验,让学生从这些活生生的实践中学会知识和运用知识。法学的每个案例都不同程度包含了跨学科的元素,就像莆田案例,深圳、福建塌方事件,既是法律事件,也包含了公共治理和监管等其他问题,只有结合这些学科知识,才能真正的把问题研究透,才能把事后的弥补变成事前的保护和预防。韩大元教授也建议老师们在讲授案例的过程中要注意价值立场的问题,避免带入主观功利、故意夸大案例价值边界,总之就是要科学选择案例、合理利用案例、坚持价值立场。

开幕式结束后,论坛进入主题报告环节,分三个主题:跨一级学科案例研究与教学;跨二级学科案例研究与教学;实务界和学术界的合作。
第一主题模块由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案例中心执行副主任宋华教授主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闫慧副教授作了主题为《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报告,新闻学院传播系副主任张迪副教授的报告主题为《“穹顶之下”热播背后:多学科视角案例分析》,法学院郭锐副教授的报告主题为《创新预警中的公司法和公司治理》。三位报告人以各自正在开发中的跨学案例项目或者跨学科教学课程为例,主要分享了跨学科案例开发和教学的重要意义、多学科合作方法、经验和教训等等。
第二主题模块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东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时延安教授和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许光建教授分别作了主题为《法学一级学科内部跨学科案例开发和教学》和《大力推动公共管理专业学位案例教学》的报告。两位报告人既分享了案例开发和教学的一些方法,也介绍了各自学院推进案例教学工作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劳动人事学院案例中心主任张丽华教授在其报告《浅谈社会科学的跨学科案例分析的应用分享》中,介绍了案例研究的特质和意义,并展示了一个具体的案例研究范例。
第三个主题模块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时延安教授主持。来自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的李继华处长在其主题为《检察业务实训案例教学分享》的报告中,从实务角度给我们带来了非常新鲜的经验。李继华处长在北京人民检察院从事了多年的培训工作,有着一套独特的案例开发经验,同时形成了非常有特色、非常有效、而且被高检认可的案例教学模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程大为教授和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董筱丹副教授分别作了《案例写作的创新实践——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中心的经验分享》和《发挥人大综合学科优势深入拓展地方案例研究》的报告。两位报告人分享了如何与相关组织、业界或地方政府合作开发相关案例的经验,包括科学的合作模式、双方的定位、共赢的思想、成果的运用等等。
最后,针对一天来所有的主题演讲和主题报告,与会者提出了一些疑问和建议,论坛在热烈的讨论中落下了帷幕。